佛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现代著作 >

瑜伽师地论-南怀谨(91)

云何静相?谓所行上地一切静相。静的境界,禅定的境界是上界天人的境界。 云何领纳相?谓随忆念过去曾经诸行之相。所谓领纳就是受相,你过去经验

“云何静相?谓所行上地一切静相。”静的境界,禅定的境界是上界天人的境界。

“云何领纳相?谓随忆念过去曾经诸行之相。”所谓“领纳”就是受相,你过去经验过的。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家乡,都喜欢妈妈做的菜。。像我们贪嘴的人:“哎呀,他妈妈做的菜不好吃。”你问她亲生的儿子:“你最喜欢的菜是什么?”“是我妈妈做的菜。”他吃惯了。所以,每一个人走遍天下,回想起来还是自己那个家乡好,家乡的茅厕就靠着厨房边上,还是那个味道,还是不错。真的啊,像我们乡下出来的,有些人年轻人跟我到乡下,一闻那个大粪浇在田里的味道“呕。。。”。我说:“我觉得蛮好啊。”我们从小闻惯了这个味道,尤其是经过太阳一晒,别有一种香味,别有乡土气味。没得办法,“领纳相”。 你曾经经过的事情,“谓随忆念过去曾经诸行之相。”所以,每个人的个性不同,就是你前生的“领纳相”在内。每个人的个性里都带着有前生成分的“领纳相”,在里头经验,意识形成了现行。

“云何分别相?谓思未来诸行之相。”想到“未来”,这就靠“思”想“分别”了。像你们年轻人在这里读书,两年读完后干什么?当光头啊,还是有发啊?没发就成法师,有发就没得办法。究竟走那一条路,自己去想。然后,年轻人有时候躺床上(是)“前途无量,后途无穷。”有些老年人躺在床上是“前途有限,后发无穷”都是苦恼。这些是“未来”“分别相”。所以,什么叫“分别”?是“思”维这样、那样的比较性,比量境界。

“云何俱行相?谓分别现在诸行之相。”现在的心理状况。

“云何染污相?谓于有贪心,思惟有贪心相。乃至,于不善解脱心,思惟不善解脱心相。”什么是“染污相”?举个例子,比如“贪”,我们人贪恋这个世界。贪恋这个世界的名啊、利啊、钱啊,这个世界的好看。假如我们到另外一个世界,纵然天堂很美,有些人还不愿意升天呢:“天有什么好玩的?我在这里玩习惯了,嘿,有冷气,有暖气,有电灯,蛮好玩的。”他习惯了。“于不善解脱心,思惟不善解脱心相”等等。

“云何不染污相?谓与此相违。”相反的就是“不染污相”。

“当知即是不染污相。”这个就叫做“不染污相。”

“此中已出离于断。”所谓“不染污相”,心里恢复了自性的光明清净,就叫做“不染污”。怎么样能做到清净光明的自性呢?“出离”世间,跳出三界。“于断”切断了,跟这个欲界一刀两断,没有关系了,切断了。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,切断了。所以,出家的比丘对于世间的思维、习性都要切断。

“不修方便者,观有贪等;修方便者,观略下等。”所以啊,“不修”各种修行“方”法的(人),观世间的一切都在“贪”心里。确实我们修行啊,要检查自己的心理。你为什么要打坐修行学佛?有没有贪心?“没有,因为我看通了。”贪得厉害!哎呀,又想进步,又想得道,又想成佛,又想跳出三界,你说贪不贪?贪极了,大贪。怎么不是贪心啊?哎,自己还认为:“哎呀,我看那些人啊,太贪了。我们学佛的好多了。”好多了?那只好在鼻子里答一声:“哼!好多了。”一样的!等于我们抽香烟的:“我戒烟了!这只手永远不拿。”(但另)只手拿着抽,一样的。不贪?那样不贪?所以,真修到不贪之地——成功了。即不贪世法,也不贪(出世法?),所谓坦然而住,这样叫做坦然而住。你以为自己坐在那里,摆得端端正正,把意识停留一下就是坦然而住?这叫做停住了。坦然?坦得起来啊?所以啊,要懂教理。“修方便者,观略下等。”

“有贪心者,谓贪相应心,或复随逐彼品粗重,如是由缠及随眠故,一切染污心,如应当知,以能对治缠及随眠故,成不染污。”所以讲这个贪心(做例子),(其它的)贪嗔痴慢疑多得很啊。这是首先拿贪心来讲,等于贪欲,(是)广义的贪;狭义的贪是贪男女之间的爱,即爱心。广义的贪(是)无一不贪,哪有不贪的?贪清净也是贪。比如说我经常笑自己爱干净到极点——贪心,爱清洁也是贪。你说我不爱清洁,爱脏的好不好?那也是贪,贪赃嘛。总而言之,学佛求解脱,真解脱之难啊。所以,“贪相应心”,一切众生“或复随逐彼品粗重。”贪心是粗的一面,还跟着这个贪心,贪上加贪,跟着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