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次由四因缘。入初静虑乃至有顶。谓因力。方便力。说力。教授力。云何因力。谓曾邻近入静虑等。云何方便力。谓虽不邻近入静虑等。然由数习无间修力。能入诸定。云何说力。谓于静虑等增上缘法多闻任持。乃至广说。即依此法。独处空闲。离诸放逸。”(十二卷) “瑜伽师地论卷十二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”今天,我们《瑜伽师地论》继续讲卷十二,335页,“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。”现在是讲正式修持做功夫、修定、修止观的时候,关于四禅八定,定境界的认识。 “复次,云何修习所缘诸相作意?谓即于彼彼诸相,作意思惟,以思惟故,能作四事。”这一段是纲要,先提纲要。第一点是讲我们修行怎么样“作意”。任何方法,不管是净土、密宗、禅宗,一切的八万四千法门,第一步都是作意在修,都是意的境界。(关于)“作意”,前天我想到有一点要给大家说明:你们一听到作意,就感觉是第六意识的境界,这个不是第六意识的分别现量的境界,是第六意识清净面现量的境界。比如,念佛要念到“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,一心不乱。”念到无念境界的时候,那一念的清明,一念的空,就是真作意。这个时候,空的境界,清明的境界就是你作意在清净上,作意在空上。那么,这个意不是分别意识,(是)意识清净现量的正面。这个清净意识现量的正面,已经接近到第七识了。 我们首先要了解:三界六道十二类众生在轮回之中,都是意识所造成的;成佛作圣,也是意识所修成的,一切离不开意识。禅宗所讲的“离心意识,参。”你们有没有做到过离心意识参?有没有?我们大家的经验里有没有?不要说做功夫,拿逻辑推理看,在理论上,离心意识怎么样去参啊?当然不知道。你问我:“离心意识怎么参?”我答:“离心意识我不参了!”真是的! 所以,诸法的善念、恶念、白念、黑念,皆是作意之所生。因此,你要了解玄奘法师的《八识规矩颂》,讲意识“引满能招业力牵”。诸佛菩萨意识转了,(成)妙观察智,也是作意。现在我们修行的时候,“修习所缘”,比如念佛(是)“所缘”在念佛(上);修密宗观想,所缘在观想;参禅,所缘在参上;参话头,所缘在话头;思维理义,教理,所缘在理上。思维本身也就是作意,它本身就是作意。所以,“修习所缘诸相的作意”,就是讲,“及于彼彼诸相作意思维”,“彼彼”就是代表各种,比如净土的念佛了,密宗的观想了、念咒子了,听声音了,观音法门了,等等等等,乃至数息了,听呼吸了,安那般那了,等等,都是“作意思维”。所以,一切正修行之路(皆是)禅定,思维修。比如密宗的、道家的修气脉,你怎么知道气脉发动了?怎么知道气脉通了?(是)作意,意识思维来的,此思维是正思维,不是凡夫的妄想,妄想思维是妄心。所以,“以思维故,能做四事。”哪四事? “谓即修习如是作意,又能远彼所治烦恼,又能练此作意及余,令后所生转更明盛。”“作意”修持的这个“作意”当中,能够达到四种情形,四个标准:第一点,“修习如是作意”,比如念佛,因为(对)“作意”这个理透了,正思维,念佛可以念到一心不乱,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,“如是”,这样“作意”;第二点,因为作意正思维修,“远”离一切分别心的“烦恼”;第三点,“又能练此作意及余”,比如,念佛或者观一个明点,或者观白骨观、不净观,你所观的这个境界,练习到绝对清明,(就)达到目的,达到什么目的?“一止三明六通”可以做到等等,定境界可以达到,“及余”,包括其它很多的,下面都有解释;第四点,因为作意专修,“令后所生转更明盛”,作意修止观,比如修念佛,真念到了念佛三昧的境界,乃至说即生见佛,净土现前,甚至于即生成佛。即生成佛、即生见佛也都是作意的成就,所以“令后所生转更明盛”。 “又即修习此作意时,厌坏所缘,舍诸烦恼,任持断灭,令诸烦恼远离相续,是故修习如是所缘诸相作意。”为什么说声闻众出家比丘的正修行之路,必须要昼夜六时都在作意“修习”?因为你在“作意”“修习”的时候,“厌坏所缘”,我们人在世间,世间的万缘:环境、人事都使我们起烦恼,因一念专止,(到达)止定境界,那么外缘,包括身体四大这个相“坏”了,起不了作用了,所以是“厌坏”,能够“舍”除一切“烦恼”。“任持断灭”,就是烦恼切断了。不是断灭见的断灭,由于翻译文字的关系,故有时候很难读懂。“令诸烦恼远离相续”,所谓“断灭”,烦恼真的断得了吗?抽刀断水水更流啊,是暂时可以断,是(指)一切烦恼妄念像波浪一样,不容易那么快地链锁而来。所以“是故”,“修习如是所缘诸相作意”,这是纲要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