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现代著作 >

瑜伽师地论-南怀谨(117)

注意,后世有些讲禅宗的,(认为)一悟便休。悟了就不修了?没有这回事。诸佛菩萨都还在不断地进修,小心翼翼的进修。所以法门无量,修行也无量,

注意,后世有些讲禅宗的,(认为)“一悟便休。”悟了就不修了?没有这回事。诸佛菩萨都还在不断地进修,小心翼翼的进修。所以法门无量,修行也无量,功德无量。你看《观佛三昧海经》,乃至看戒律。。看佛他老人家领导大众的时候,有一个瞎眼比丘要缝衣服,没有人(给他)穿针线,在叫,同学们,一千二百五十罗汉都在管自己打坐入定,没有理(他)。佛听到了,赶快出定,下座,给他穿好了针线,拿到他手上,教他怎么缝。他问“你是谁啊?”佛说:“我是##。”他自己报名字,他不会称自己是“世尊”了。佛假如说:“我是世尊。”那就不能当我们老师了。然后这个比丘说:“哎呀,世尊啊,你怎么亲自来给我穿针线?”佛说:“你不要难过啊,你修你的,我修我的,我在培养功德。”这个比丘说“你成了佛还要培养功德啊?”佛说“为善,培养功德哪有止境啊!”千万注意啊,这就是修行。所以啊,悟后正好起修,正好“熏修静虑”,更好做工夫,况且还没有悟。

那么怎么样“薰修静虑”呢?假定“有一”个人“已得有漏”,得到有漏果,什么是有漏果?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乃至四果有些罗汉?罗汉分两种:一种罗汉是得了道没有神通;一种罗汉是得了道也有神通。至于有漏果乃至鬼神都有神通,但是不明道。所以已经证得有漏果。。有漏果还是再来的,不是究境,乃至得四果无漏果位。这“四种静虑”,对四(种)禅的境界,“为于等至得自在故”,还要修习,(要)样样都到达,而且还要随心所欲,能够自在。“为受等至自在果故”能够证得解脱自在,这是你证得道;能不能做到随时证得自在的果位呢?那又是一个问题。比如《楞严经》告诉你“理需顿悟”,你悟了道,明了理,但是你事上没有证到,身心都没有转化。比如你讲空,空的思想、理你都到了,但你空不了,性空也好。。缘起也好。。中道也好。。你中到哪里去呀,一天到黑都在烦恼、妄念中,都在七情六欲的变化中,你中到哪里去,空到哪里了(liao)呢?自在都不能得;得了自在还要证得自在果,有所成果。那么,因此要“长时相续入诸静虑”要长期地练习,无间断性地。

“有漏无漏更相间杂,”世间法、出世间法的工夫都要做,互相更相间杂地练习。

“乃至有漏无间无漏现前,”在世间法的有漏果当中,随时修出世法的无漏果现前。

“无漏无间还入有漏,”能够跳出世间得无漏果,还进入世间来练习、折磨自己,薰修自己,考验自己。

“当知齐此薰修成就。”我们要“齐此薰修成就”,世间、出世间并重,有漏、无漏并修,才能够成就。

“若于是处是时是事,欲入诸定,即于此处此时此事能入诸定,是名于诸等至获得自在。”什么叫“得自在”的定境呢?修道的人“是处”,这个地方;“是时”,这个时间;“是事”,这一件事,我若想进入某个定境,那么马上可以在这个地方、这个时间、这件事上进入这个定境,这个样子才叫做“得自在”。比如我们大家现在要打坐,坐在那里,然后前面有个人走走路啊,讲讲话啊,或者放个屁啊,然后就受不了了,你的这个禅座就摇摆起来了。“是处”,这个地方不对,你定不了,乃至自己座位没有铺好也定不了。那生死到来的时候,不等你的哦,说“我的位置不对,我慢点死。”行不行?到一个独居静处的地方,怕凄凉,怕寂寞,你告诉阎王:“现在我太凄凉太寂寞了,你把我送到**路那里死,好不好?”行吗?!所以呀,要注意,定要“是处” 随处可定;“是时”,随时可定;“是事”,任何一件事情上我要定就定,说丢就丢掉了,进入定境。

像你们打坐还谈不到修定,在昏沉境界,然后下了座向我报告,说“他在入定。”(众笑),我一笑了之。不过也是定,昏沉定,真的哦,也是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个法门,不过,是凡夫定的无记果而已。进入这个定,将来智慧会越来越差,脑子越来越笨,会如此的,你们要注意啊!并不是这个境界,坐起来,以为是坦然而住,实际上是大昏沉一个。结果记忆力越来越差,智慧越来越差,身体嘛越来越分泌,肚子越来越胖起来,如此而已,告诉你,注意哦,千万千万注意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