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现代著作 >

瑜伽师地论-南怀谨(56)

乐者,谓由如是心调适故,便得身心无损害乐及解脱乐。这就叫得乐,究竟的快乐。就是说由于非要在生理上修持到粗重离开,轻灵到一身坐在那里柔弱无

“乐者,谓由如是心调适故,便得身心无损害乐及解脱乐。”这就叫得乐,究竟的快乐。就是说由于非要在生理上修持到粗重离开,轻灵到一身坐在那里柔弱无骨,乃至手脚、四肢没有了,自己觉得没有身体一样,柔软得没有骨头一样。到这个境界,再进步到心理状况,“心调适”,心里没有杂念妄想。那么,再进一步,身体、心理“无损害乐”。你们现在坐起来有损害苦,两条腿压得血通不了,不是损害吗?对不对?乃至你们头那么歪了,我过来又那么一扳,很是损害,对不对?妨碍,身心都受损害,所以没有得“乐”。“无损害”没有妨碍自己,自由自在究竟“乐”还不算,要得“解脱乐”,身心两方面的一切苦恼得到解脱。解脱就是把捆住的绳子解掉了,真正的自由,真正的自在。学佛最后的目的就是得解脱。解脱了身心,解脱了烦恼,解脱了生死。所以要得“解脱之乐”才叫得安“乐”。

“以离彼品粗重性故,于诸烦恼而得解脱。”由此,身心两方面得到解脱了,离开了一切心理上的粗重,妄念;身体上的粗重,妨碍。因此无烦恼,得真正的解脱。得了解脱才可称为是比丘。有人读书:“噢,我懂了,怪不得印度佛教的出家人叫比丘。”
“什么原因啊?”
“因为是跟孔子学的,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嘛。”那么我们只好讲:此一丘也,彼一丘也,此丘非那丘啊。到这里才是真比丘,可以说是出家人,“于诸烦恼而得解脱。”

“三摩地者,谓于所缘,审正观察。(心一境性。世尊于无漏方便中。先说三摩地。后说解脱。由三摩地善成满力。于诸烦恼。心永解脱故。于有漏方便中。先说解脱。后说三摩地。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。或有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。谓即于此方便究竟作意。及余无间道三摩地中。由三摩地与彼解脱俱时有故。)”这一段你们千万要抄下来,既然学佛出家,这是正修行之路。不管你是修净土、密宗、显教、禅宗——无有此说皆为魔说,皆是魔言,有此道者是为佛说。我沉重地告诉你,这叫做法王法。这句话有业障的人都听不进去,马上就听不到了,很不懂,非常重要。什么叫得定呢?“三摩地”?“谓于所缘,审正观察。”我讲累了,你们哪一位代我讲讲看?讲错了没有关系,当学生的谁不错啊?到了无学地才可以说是少错。你们连有学地还谈不上呢。初果罗汉、二果罗汉、三果罗汉、四果罗汉还是有学地啊,到了大阿罗汉得灭尽定者才是无学地啊。所以你们尽管讲这两句话,同时也是考你们呢。我抽半只烟,哪一位讲?不要推脱,我点名了,会的说。(有答:。。。心理的境界,非常细心、正确、谨慎地去观察。。。)(有答:。。。看到的,听到的,闻到的。。。不管是哪方面,审正观察。。。贪嗔痴。。。)两序大众,女众呢?(同学们的讲话非常不清楚,录不全,见谅!)


南师讲《瑜伽师地论》(16-08B)


“三摩地者。谓于所缘。审正观察。心一境性。世尊于无漏方便中。先说三摩地。后说解脱。由三摩地善成满力。于诸烦恼。心永解脱故。于有漏方便中。先说解脱。后说三摩地。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。或有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。谓即于此方便究竟作意。及余无间道三摩地中。由三摩地与彼解脱俱时有故。”(十一卷)

(同学:。。。)好了。。。你讲。(同学:。。。)请坐下,全错了。(同学:。。。)好了,不要讲下去,全错了。你们之所以不能得定,所以我平常告诉你们注意教理,修止观、参禅、参话头也好,念佛也好,数那股气做会计师也好,学念佛机,密宗的观想也好,修定必须以所缘的境界来修,缘于境界。念佛一定,这一句佛号就是你修定的所缘;观想白骨观,比如从趾头开始这个白点,这一点就是所缘;修准提法,观准提菩萨的一只手或者一只眼,这就是所缘。所谓修定,意识境界一定要有一个所缘,缘境而修,缘影而修。《楞严经》上说:六尘缘影都不是,那是讲本体,讲做功夫必须要意识起所缘。所以你们基本上是一路(都)错了,有些人,比如从智师(即首愚法师)、张尚德,有一部分对,有一部分不对,逻辑不清楚,因明不清楚,就是说要定在所缘上。你们讲不出来的就更要注意,本来就糊涂,修什么啊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