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现代著作 >

瑜伽师地论-南怀谨(83)

耽著睡眠,无巧便慧,恶作俱行,欲勤心观,不曾修习正奢摩他。贪睡,还说睡不够,功课太多了,太累了。无巧便慧,自己又不懂得方法,没有智慧,不

“耽著睡眠,无巧便慧,恶作俱行,欲勤心观,不曾修习正奢摩他。”贪睡,还说睡不够,功课太多了,太累了。“无巧便慧”,自己又不懂得方法,没有智慧,不懂调整自己精神的方法。“恶作俱行”,所以啊,一边出家,一边心里后悔讨厌;一边修道,一边是自己生气;一边在这个环境里,一边讨厌这个环境。都在“恶作俱行”,同时跟烦恼一起来。“欲勤心观,不曾修习正奢摩他。”想用功一点,心里去观想,但是,正修行之路得不到。

“于奢摩他未为纯善。”对于修止的方法,修定的方法根本做不到。就是说在方法上没有达到至善的境界。

“一向思惟奢摩他相,其心惛闇,于胜境界不乐攀缘。”他说“一向”对于修止得定的“相” ,“其心惛闇”。一打起坐来两腿一盘,定还没有定,瞌睡来了,就想睡觉。“于胜境界不乐攀缘”,对于上进的圣人境界,并不想求进步。有些同学一样:“哎,佛学我很喜欢。”
我说:“真的?”
“真的,我很喜欢。不过是喜欢听听了。”
“你修不修呢?”
“那我还做不到。”这就是“于胜境界不乐攀缘”,都属于痴性,都是愚痴人,白痴,智慧的白痴。世间的多情人,佛法的愚痴人。这都属于昏沉的一面,属于昏沉根性种子的人。

“何等掉相?谓不守根门等四,如前广说,是贪行性。”掉举心什么?就是“不守根门等四”即“食不知量,初夜后夜,不常觉寤勤修观行,不正知住。”这些都一样,是“贪行性”。掉举心是这么来的?是因为你贪欲心重。

“乐不寂静,无厌离心,无巧便慧,太举俱行,”不是“太”,是“恶” ?“恶举俱行”,还是“恶作俱行”?

“如前欲等,不曾修举,于举未善唯一向修,由于种种随顺掉法亲里寻等动乱其心。”“掉举心是贪心重。这里有一个字有问题,”“太举俱行”的“太”字要查一下,**负责查一下其它经典版本。“何等掉相?”掉举心是贪心的一种,“乐不寂静”不喜欢清净的境界,不喜欢定的境界,对于世间贪恋的很。我经常碰到有些朋友说:“学佛的人要离娑婆世界,哼,我不想离开这个世界。娑婆世界有什么坏?哪样不好?电灯、冷气,哪样不舒服啊?何必到那个极乐世界呢?地都是平的,也没得山爬,玻璃为地,那我还要穿胶鞋,滑的很呢。”对这个世界没有“厌离心”,没有善巧方便的智慧,所以,“恶作俱行”,对于前面所讲的胜妙之乐,永远没有修学。这都是属于散乱心,甚至于想到家乡,修行还不到几天就想家了,亲朋故里,“寻等动乱其心”,这都属于掉举心,还不属于散乱心。。。超过了两分,四个钟头就给我超过八分。。

南师讲《瑜伽师地论》(24-12B)


“又了相作意,若他所建立作意摄者,以闻他音及内如理作意定为其缘。若内增上取作意摄者,唯先资粮以为其缘。所余作意,前前后后传为其缘。”这是这一段的最后结论,刚才我们也讲到“内增上取作意”,“唯先资粮以为其缘”。我们做生意要先有本钱啊,做人吃饭要有粮草啊,学佛修行,不管在家出家,也是先要准备本钱啊。什么本钱呢?福德资粮、智慧资粮,没有福报修不成的。自己刚刚想要清净,在庙上修七天,家里打电话来说:“妈妈这两天血压高了,想你。”你非动心走了不可,对不对?刚刚说:“哎呀,我要在这个地方清净两天。”就有个烦恼来找你,你自己火也大了。再不然,刚刚打坐坐得好,旁边一个人放了一个臭屁,把你臭死了,你气得就想打架——福报不够。所以要想修行啊,要福德资粮具备。福报怎么修呢?平常做人做事的一切善心念念回向菩提,积累福德资粮;第二还要智慧资粮,要与(遇)善知识(学习),经教教理统统豁然而贯通。要二资粮,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具备了,然后才可以起修。
像你们诸位在这里,你看,两种资粮都有,不过,你们把两种资粮啊当成(当成什么南师没说)了入道(倒入)的##,那个潲水缸里去了,宝贝都倒掉了。
[b](建议改为:像你们诸位在这里,你看,两种资粮都有,不过,你们把两种资粮啊都倒入那个潲水缸里去了,宝贝都倒掉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