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现代著作 >

瑜伽师地论-南怀谨(37)

复次如是诸相。即前根本四相所摄。谓所缘相。具摄一切。因缘相亦尔。前与后为因缘故。为令后后得明净故。正方便相一切种别皆因缘相。如正方便。邪

复次如是诸相。即前根本四相所摄。谓所缘相。具摄一切。因缘相亦尔。前与后为因缘故。为令后后得明净故。正方便相一切种别皆因缘相。如正方便。邪方便亦尔。一是白品相。第二黑品相。诸染污相。唯应远离。所余诸相。唯应修习。于彼彼时应修习故。(28完)


南师讲《瑜伽师地论》文字版 (8-04B)


“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一
弥勒菩萨说
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
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
已说有寻有伺等三。云何三摩呬多地。
总标与安立作意相差别
摄诸经宗要最后众杂义
若略说三摩呬多地。当知由总标故。安立故。作意差别故。相差别故。略摄诸经宗要等故。
云何总标。谓此地中略有四种。一者静虑。二者解脱。三者等持。四者等至。静虑者。谓四静虑。一从离生有寻有伺静虑。二从定生无寻无伺静虑。三离喜静虑。四舍念清净静虑。解脱者。谓八解脱。一有色观诸色解脱。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。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。四空无边处解脱。五识无边处解脱。六无所有处解脱。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。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。等持者。谓三三摩地。一空。二无愿。三无相。复有三种。谓有寻有伺。无寻唯伺无寻无伺。复有三种。谓小大无量。复有二种。谓一分修。具分修。复有三种。谓喜俱行。乐俱行。舍俱行。”(十一卷)

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。三摩呬多即定境界。

嗢拖南曰。嗢拖南即总颂。

总标与安立作意相差别。摄诸经宗要最后众杂义。这一节开始,告诉我们什么是定的境界。怎么叫做得禅定。总纲,定的道理,作意的道理。作意是讲怎么用心,比如后世禅宗讲的参话头,净土的念佛,密宗的观想都是作意。怎么样作意得定?每一种作意的象,每一种修法的现象,差别法门都要告诉我们。而且这一篇里,关于修定、修行的法门是包括了一切的经典、一切宗派,华严、天台、密宗、禅,要点都告诉我们了。最后,还把修行用功的大意,有关要注意的身体、心理的,什么都告诉我们了。

若略说三摩呬多地,当知由总标故、安立故、作意差别故、相差别故,略摄诸经宗要等故。这几句不要讲了,看懂了吧?

云何总标?先讲总纲。

谓此地中略有四种。所谓修定包括了四种意义,四种境界:

一者静虑;二者解脱;什么叫解脱?不得定不能得解脱。修道学佛是为了解脱,怎么样解脱?必须得定。

三者等持;什么叫等持?光有定,没有慧是外道禅,定慧等持。

四者等至。定到了,智慧也到了,福德也成就了。

静虑者,谓四静虑。什么是静虑?就是四禅了。

一、从离生有寻有伺静虑。第一点,离生。什么叫离生?想离开现实的生命世界,心里想解脱。什么叫有寻有伺啊?我看玄娤法师用寻伺两个字翻译,真是用尽了苦心,中国字找不出别的。过去唐朝以前的翻译是有觉有观。玄娤法师认为有觉有观翻译的不妥当,找了半天找到了有寻有伺。什么是寻?寻即寻找,比如我们拿一只手电筒在地上找东西,那就是寻的境界。伺是什么?反正你会下十二楼,我就坐在一楼门口等你要账,你欠我钱,我也不上高楼,格老子就坐在门口等你,你总要下来的!这就是伺。你看我们的心理就是有寻有伺,打起坐来,不是找一个空的境界,就是呆呆地坐着等着三摩地定。你们是不是这样啊?所以,一天都在有寻有伺中,怎么能得定?

进一步就是无寻有伺,心不找了,呆呆地坐着,有点昏昏迷迷的,那就是无寻有伺了。你看,心理现象讲的多好!那么到达无寻无伺呢?差不多进入定了。

什么是有寻有伺的境界,《瑜伽师地论》讲有三地:有寻有伺地、无寻唯伺地、无寻无伺地,然后再由有心地到达无心地,《瑜伽师地论》的十七地啊,修行法门通通告诉我们了,弥勒菩萨是大慈悲啊。

二、从定生无寻无伺静虑。现在告诉我们,从初禅离生喜乐的有寻有伺地,到达二禅的定生喜乐,无寻无伺地,一切妄念不起,无寻无伺了,定生喜乐,定境界来了。

三、离喜静虑;

四、舍念清净静虑。这是四禅。要修行,出家、在家求道,不得四禅定,你永远免谈修行。可是我们凡夫,念经、打坐,那是修加行,修行的边缘工作。一定要修定,戒定都在其中,所以,唯有得定,戒性才圆满。所以,一念不生处,万戒齐全,对不对?唯有得定,慧才发得起来,所以告诉我们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