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现代著作 >

瑜伽师地论-南怀谨(76)

又由无间作意故,终不徒然而舍身命。由殷重作意故,速证通慧。又由于无间作意,无间即没有间歇性,没有间断的。用功的无间作意就是行住坐卧皆在定

“又由无间作意故,终不徒然而舍身命。由殷重作意故,速证通慧。”“又”“由”于“无间作意”,“无间”即没有间歇性,没有间断的。用功的“无间作意”就是行住坐卧皆在定中。发愿力呢,随时随地度众生之愿,利人利世之愿没有休息,因此不会自杀,不会中途走。讲到自杀,你翻开戒律看看,当然不是你们出家受戒的光念条文,那不算懂得律。律藏里为什么会有这个戒条,它前面有个事情发生的,有很多的判例,如法院里叫做判例一样。他老人家,我们上面这个坐着的老板(释迦文佛),在世的时候,很多阿罗汉证果了,抹脖子自杀了。还有一位阿罗汉专门帮助人家自杀,他已经证到了阿罗汉。。空的嘛,活着这个身体多严重,讨厌!说:“你会杀虎?”
“对啊,我从前杀虎的啊,现在得道了。”
“那我们都证到空了,还有几十年活着很麻烦,你帮忙杀了我吧?”
“好。”一个一个都宰了。(众笑)
这都是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(发生的),当然他出去了,校长出门了。等到我们这位校长老板一回来:“怎么搞的?”“他们证得阿罗汉果,懒得留恋在这个世界,早一点解脱。”所以佛制定了戒律,不可以。这也说明,证果以后也容易犯断见。所以常见、断见就是观念问题,见解是思想错误。

要知道“无间作意”。。生命的分段生死、变易生死,自性缘起性空,不生不灭之理,“由无间作意故,终不徒然而舍身命”。乃至菩萨道的,不随便把这个生命舍掉。从智法师,你把这段记下来,昨天老和尚问过。。。

“由殷重作意故,速证通慧。”“殷重作意”,专心立下志愿:我非修定证果不可!此即“殷重作意”,我们刚才讲的一段都“殷重作意”。他说,你若是下了决心修定力,会很快地得神通,得大智慧,“速证通慧”。这个生意可以做哦,你看,“速证通慧”,很快哦,你们下下功夫看。

所以“殷重作意”,我们自己对于修行要认真,要看重。修行唯一的一条大路——定,修定慧,定慧的方法是作意而修。归纳起来两个法门,分析起来有八万四千,弥勒菩萨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中归纳起来有两种:一种是“有分别影像作意”;一种是“无分别影像作意”。刚才给你们解释过了。那么如何证得快呢?必须要“殷重作意”。懂了吧?不要落在昏沉中,我讲了半天,我把妈妈那里吃奶奶的力气都拿出来了,你们还在昏沉,那就要命了。

“随顺作意者,谓由此故,厌坏所缘,顺断烦恼。”就是说,他不是提出有四十种作意吗,这篇一开始时,不要忘记了啊。。另外一个名词,为什么叫做“随顺作意”?这是佛学的名称,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什么是“随顺作意”?因为你修止观的关系,修定的关系,“厌坏所缘”,自然会厌离世间,破坏了世间一切的外缘,“顺断烦恼”,一切烦恼自然顿断,所以叫做“随顺作意。”

“对治作意者,谓由此故,正舍诸惑任持于断,令诸烦恼远离相续。”怎么叫“对治作意”呢?为什么我们学佛要修定?戒定慧,要修定呢?这里为什么不提戒呢?因为一得定了,不要谈戒了,一得定了以后,根本起心动念都不动了,没有所犯嘛,戒在其中矣,所以不谈戒,定最重要。那么,定是对治什么呢?医治什么呢?医治一切妄想烦恼,无明习气。所以由于此故,由于得定,“正舍诸惑”,一切不了解的抛掉了,“任持于断”,能断一切烦恼。“令诸烦恼远离相续”,一切烦恼远离,不会连锁下去,所以叫做“对治作意。”

“顺清净作意者,谓由此故,修六随念。”哪六种“随念”?因为修定的关系,有六种“随念”

“或复思惟随一妙事。”或者,由于“思维”处,跟“随”到一件“妙事”。。比如说,因为定境界,得了这个清净境界,马上联想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或者药师如来世界那个清净光明,这个境界马上就呈现了,马上出现“六随念”,六根跟着清静了,一下就清静了。

“顺观察作意者,谓由此故,观诸烦恼断与未断,或复观察自己所证,及先所观诸法道理。”怎么叫“顺观察作意”呢?由于在这个定境界当中,自己可以观察到:我自己的习气,某一种烦恼断了,减轻了,某一种烦恼还很重。比如我现在贪吃的心很重;或者我贪懒这个心很重;或者我现在对于人物是非比较少管了,没有什么了不起了;或者觉得对人物是非还管得很牢,唯有什么进步了呢?偷懒进步了,懒的打坐。就是说,“随诸”观察“断与未断”,自己看的很清楚。或者能够“观察自己所证”的这个空的境界,所证的清净境界,所证的妙通境界,所证的气脉变化境界是不是对,自己在定境界里自然发慧,观得很清楚。“及先所观诸法道理”,乃至过去所学的,佛经上所看来的,老师那里所听来的,善知识那里所了解的,哪个是对的,哪个是不对的,搞的清清楚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