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现代著作 >

瑜伽师地论-南怀谨(55)

又住于舍,寻求伺察,为恶方便一天打主意想办法,怎么样能达到恶业的结果。就如同你们小青年,人家得罪了你:格老子,我非要报复!非要跟他生气不

“又住于舍,寻求伺察,为恶方便”一天打主意想办法,怎么样能达到恶业的结果。就如同你们小青年,人家得罪了你:格老子,我非要报复!非要跟他生气不可,一有机会就瞪他一眼,让他生气。你们有没有这种心理?尤其是女孩子们,男孩子们也差不多,不过变个花样而已。这就是“寻求伺察,为恶方便”,想尽办法报复人家,害人家一家,至少害得人家生气睡不着也高兴。人就是这样坏,人就是有这个心理。尤其是越聪明越调皮的人,这些花样越多,所以造的业就越重,“寻求伺察,为恶方便。”“又于诸恶,耽著不断。”明知道是坏事,但是觉得很好玩。“耽著”即贪恋,明知道是坏事:明天再做一天,后天我不干了,“耽著”贪恋。“引发于舍”,此包括两种:一种的做坏事做绝了,看空了;一种是不舍的意思,不肯放弃,习气、习惯不放弃。“又于不善现前转时,发起中庸非苦乐受。”对于恶业来的时候,你们的哲学理论就来了:苦跟乐差不多嘛,天下没有真正的善恶啊。学过哲学的都容易搞这一套:善恶是非没有一定的标准的,所以做做也没有关系啊。中庸之道,非苦非乐,就是这样。所以啊,学问越高的人,做起坏事来更大。会找许多理由来支持自己。

“欢者,谓从本来清净行者观资粮地所修净行无悔为先,慰意适悦心欣踊性。”什么是欢喜的“欢”呢?我们中文普通将欢跟喜合起来讲,这是两种心理状况。“欢”表面化,发挥的,外发性的。学佛做功夫的人怎么才能发起“欢”的境界呢?“谓从本来清净行者”心里不思善,不思恶,此心绝对的清净行为里头“观资粮地”,智慧观察,不是成就的地位,是“资粮地”位,是准备功夫。“观资粮地所修”的定力,随时起心动念不思善不思恶这个境界。因此啊,就是日常生活之中“无悔”,一天到晚没有做后悔的行为,没有一件错事。因为没有做错,所以“无悔”,无喜也无心。“无悔为先”,一天到晚平平静静地生活,没有一点悔恨的行为,没有一件错误的行为。“慰意适悦”自己意境上很愉快,由意识上的愉快引发心里的根本——一天到黑是欢喜,现在的话讲就是一天到晚都快乐,这个叫“欢”,人逢喜事精神爽。中国古人讲欢喜境界有四句话:“久旱逢甘雨。”夏天几个月不下雨,忽然有好雨,大家都欢喜;“他乡遇故知。”在国外流落十几年,突然碰到同乡,高兴啊;“洞房花烛夜。”结婚的时候;“金榜题名时。”联考考取了。有人搞了一个吊脚诗:“久旱逢甘雨——光打雷。”“他乡遇故知——冤家。”“洞房花烛夜——石女。”“金榜题名时——候补的。”哈哈,本来还喜欢,都不喜欢了。

“喜者,谓正修习方便为先。”你们在十一楼全堂打坐,你们是不是“正修习”啊?你们在那里又搞气的,又搞鼻子的,又有观想观不起来的。“正修习”修习练习。“正修习方便为先”要懂得真正的方法,没有得方便,不能得定。故“正修习方便为先。”

“深庆适悦心欣踊性。”因为得到了方法,与自己相和,容易得定,心里非常满足、满意、高兴。“深庆适悦”很高兴。八万四千法门,这个法门撞对了,这是喜的境界。

“安者,谓离粗重身心调适性。”什么是“安”的境界?你们现在的境界是打坐坐在两个字上:粗、重。对不对?屁股坐在坐垫上抬都抬不起来,两个膝盖头又酸又麻,肩膀也发胀,眼睛发干,是不是?胸口堵住,肠胃咕噜咕噜,上面打嗝,下面放屁。又粗又重,坐在那里,几十斤肉摆在棉花垫上一大坨,你看多粗多重,不轻灵。这是佛经形容的,不是我讲的啊。就是说:离开了粗重,功夫到了,身体轻灵了,心理安详了,没有杂念。“调适”即非常舒服,这样就是“安”,也叫做轻安境界,还不是定啊,一般人得到这个“安”已经很了不起了,以为自己得定了,这只是轻安而已,由此可以入定,得证三昧。所以你们修行啊,密宗什么宗的都不要宗,先把教理搞清楚再修。不要拿到鸡毛当令箭,坐起来在睡觉,以为自己得定了,那他生来世的果报就是饭桌上用的,那是什么东西想想看?“谓离粗重身心调适性”是“安”。